前言

有几句话还是要加的——几点观察,不一定准确。

其一

目前来看,新媒体艺术展览层出不穷,同时不少传统艺术展览也或多或少的引入了新媒体技术。
展览的种类不同导致了介入的程度不同传统艺术展览由于其职能不同、面向的受众不同,所以新媒体能够介入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对于一些面向大众,且并没有原作展出的艺术科普性质的展览来说,新媒体的介入是必要的。例如一些完全基于新媒体技术呈现的世界名画的数字展览、在入口处设置互动装置、在展厅内设置基于数字媒体的导览装置,不仅能够增强展览的趣味性,还能够提高观众的参展体验。但是对于一些学术性质很强的、面向专业人士的展览,譬如高校交流展,新媒体的介入就显得方枘圆凿了。

其二

现有的新媒体介入主要还是以屏幕、投影这种工具呈现。然而,就目前来说,屏幕只能算是一个成熟但并不完善的解决方案。无论是背光的亮度、摆放的位置还是电源线、数据线的走线都是在布展时,尤其是应用于传统艺术展览时,都是不得不去考虑的问题。
不仅如此,以屏幕为媒介的介入方式,目前来说,还是停留在「呈现」这个阶段,离新媒体交互还有些许距离。

其三

在现实应用中,数字信号最终会通过某种方式或者工具转化为模拟信号,打印机、屏幕等等都是这种「数字信号-模拟信号」的工具。
理论上,模拟信号具有无穷大的分辨率,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模拟信号总是受到随机出现的杂讯的影响,模拟信号被多次复制,或进行长距离传输之后,这些随机噪声的影响可能会变得十分显著。类似于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这种传统艺术的展现平台,之所以追求在设计上尽量地降低噪音,就是为了减少这种干扰。

其四

基于屏幕进行的新媒体介入,在一些的展览上尚且可行,但是在专为传统艺术准备的平台上强行嫁接另一套完全未经优化的信号传递方式,就好比在 1080p 分辨率的屏幕旁扩展一个 800x600 分辨率的屏幕,其实,人眼难以忍受这种反差。不仅如此,传统艺术的展现平台往往会为模拟信号的传递进行各种环境上的优化:降噪的墙壁、可以移动的展墙、恰到好处的灯光和契合氛围的装饰;这些因素对于「数字信号-模拟信号」这个转化过程是非常不友好甚至是对立的。

其五

例如,为了跑一个区区数行的轻量脚本语言而拖着的大主机、为了轻微的交互而不得不安装的大而无当的深感装置、由于场地限制而不得不满地铺设的电源线数据线网线插线板等等不胜枚举。 在以新媒体为主体的展览中,这些都已经是一些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更何况将其应用在以传统艺术为主体的展览中。届时,这些现阶段「不得不」存在的设备都将成为极为扎眼的存在。